草书这一字体脱胎于隶书,历史悠久、源流清晰,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并有了较为规范的笔法范式。《说文解字》记载:“汉兴有草书,存字之梗概掌尚策,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些正是草书的核心特征。
汉末张芝、索靖等在此基础上创立今草,之后又有“二王”、张旭、怀素不断完善。毫无意外的是,他们的草法都是建立在汉代草书基础上的,尤其是王公贵族的草书作品,符合这些世家大族的审美要求。
如今,书坛仅剩下一件西汉的草书墨迹真品,它就是刘歆所写的《草书序六艺为九种墨迹》,此作完完整整、一字不缺,仅开篇一页略有模糊。刘歆是西汉皇室后裔,王莽篡汉后延请他担任“国师”,并主持教育。
经过他的选择、刊定,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部经典定为“六艺”,这就是“六艺为九种”的来历掌尚策,刘歆亲自为它们写下序文,全卷洋洋洒洒近百行、2000余字,包含草隶、章草笔法,开行草之先河。
王羲之家族曾收藏过这幅作品,羲献父子临摹不下百遍并从中取法,所以后人在卷首题写“右军之祖”四字,以说明他笔法的源头,在学界看来,王羲之的草书与这幅字相比,就如同“小学生”。
王献之在卷后跋文中写道:“运笔冲秀隽永,骨采兼绝,行体之极则,非潜思好学如子骏,未易几乎此也。”能令“二王”叹服,逐渐此作水平之高。《序六艺为九种》递藏有序,曾归刘备、二王、米芾、文徵明、项元汴、清内府等所藏。民国时期以珂罗技术复制,保存至今。
如果我们想纠正“草书不规范”的弊病,学到正统且有古意的草书技法,当从此帖临起。此作起笔多藏锋逆入,中锋行笔,转折圆转绞转处理,形成“折钗股”般的立体感,受篆隶笔意影响。起收笔重按、中段略提,笔画饱满而不臃肿,体现“以简驭繁”的特点。
结字取“欹侧之势”,却通过笔画呼应维持重心,左右呼应形成张力。善用留白,强化空间节奏,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对比。墨色清润简淡,从浓到枯呈渐变状态,无刻意“涨墨”或“破墨”,更显文人的雅隽,无任何燥气与俗气。
纵观全卷,笔法不炫技巧而重内质,结字不事险绝而求自然,墨色不尚浓烈而贵清润,这种“中和之美”,开创魏晋书法的先河。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杨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