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 益上阳网配资
《漫邮记》,顾名思义,即从邮票说开去。关于邮票的故事,那可真是说不完。
《漫邮记》。 受访者 供图
1962年9月15日,当时的邮电部为纪念京剧大师梅兰芳逝世一周年,发行了《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这枚小型张面值3元,发行量仅2万枚,图案选取了京剧《贵妃醉酒》中梅兰芳饰演杨贵妃的一幅剧照。最初筹印梅兰芳纪念邮票时,这枚小型张并未在计划之内。后来,邮票发行局为了弥补8枚邮票中画面变化不足等问题,同时期望通过丰富邮票形式在国际市场创汇,并进行新型雕刻版小型张印制试验,才决定追加筹印。当时有试验雕刻版的《白蛇传・断桥》与影写版的《贵妃醉酒》两种设计图案及试印版本,最终影写版的《贵妃醉酒》脱颖而出,得以发行。
历经岁月沉淀上阳网配资,这枚小型张如今已成为中国珍邮之一,价格雄踞各类小型张之首。在市场上,表现格外亮眼。近几年,全品相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市价更是高达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就连盖销品价格也一度过万元。
邮票曾经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日用品”“消耗品”,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软件等现代通信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书信往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邮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邮票并没有因此失去它的价值,相反,它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角色转变。一方面,曾几何时,邮票成为一种收藏品为爱好者所追捧,像前面提到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以及黄永玉设计的生肖猴票等,都是收藏市场的热门。另一方面,邮票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每一枚邮票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美的图案、独特的设计,展示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特色。无论是中国的京剧、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元素,还是世界各国的名胜古迹、名人肖像,都能在邮票上找到它们的身影。通过邮票,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增进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邮票向世界展示着不同文化的魅力,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谭夏阳以此为切入,创作了三卷《漫邮记》,每一卷都围绕特定的主题,通过对邮票的解读,展现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
《漫邮记》第一卷写邮票题材来源最广的名著和戏曲。名著部分,谭夏阳从1979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特种邮票讲起,详细介绍了这套邮票的设计背景和创作故事。这套邮票的设计师李大玮是个“猴痴”,对《西游记》爱得深沉,他在创作时借鉴了当时流行的国画风格和杨柳青年画的表现形式,让“水帘洞”“战哪吒”“蟠桃会”等8幅作品充满了活泼热闹的氛围和丰富的色彩,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
后来,“80后”画家李云中在设计《西游记》邮票时,受到刘继卣《闹天宫》的影响,历时八年完成五套作品,其收官之作《五圣成正果》还参考了敦煌艺术造像,为邮票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书中不仅讲述了邮票的设计,还深入解读了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比如在介绍《红楼梦》邮票时,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纠葛进行了细致分析,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名著的文化价值。
在戏曲方面,谭夏阳以京剧《白蛇传》为例,讲述了这一经典戏曲在邮票上的呈现。1960年发行的《白蛇传》邮票,其原画是叶浅予为中国京剧院在南北美洲演出所创作的海报图稿,邮票以中国画的传统手法,用白描线条生动地展现了白素贞、小青和许仙三个戏剧形象,虽无背景,却将戏曲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漫邮记》的第二、三卷将镜头聚焦在了园林、金花、年画以及老行当主题的邮票。苏州园林邮票勾勒回廊漏窗、太湖奇石,尽显江南婉约;颐和园邮票展现皇家园林的磅礴气势。牡丹象征富贵,梅花寓意高洁,菊花代表隐逸,书中深挖其文化渊源与象征意义。年画与老行当主题的邮票,尽显市井风情,民俗百态。杨柳青年画邮票喜庆鲜活,桃花坞年画邮票秀雅精致;老行当邮票记录剃头匠、补锅匠等职业,从走街串巷到时代变迁,既留存往昔生活图景,更传承传统文化记忆。
在当今社会,“一切电子化”的时代大背景下,谭夏阳的《漫邮记》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深入挖掘了邮票背后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邮票世界,“纳须弥于芥子”,方寸间容纳天地,将五千年文明尽收眼底。
《漫邮记》让我们重新认识到邮票作为文化载体的价值。通过对名著、戏曲、园林、金花、年画、老行当等主题邮票的解读,谭夏阳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一呈现。书中详细介绍了邮票的设计背景、创作过程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每一枚邮票都有故事,每一枚邮票都是文化结晶,都是一种艺术表达。
《漫邮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式。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漫邮记》通过邮票这一独特的载体,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它打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隔阂,让人们在欣赏邮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在邮票逐渐被边缘化的今天,这本书提醒着我们,邮票不仅仅是一张小小的纸片,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至小至轻,却又至大至重,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记忆,值得我们去珍藏。
(作者为书评人)上阳网配资
杨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