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蒙自的南湖之畔同花易配,时光仿若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拨开历史的尘埃,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过往岁月,缓缓呈现在世人眼前。
1938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山河飘摇的年代。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被迫南迁。起初,他们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然而,随着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也不再是安全之地,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踏上西迁之路,最终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而在抵达昆明之初,由于校舍不足,部分师生便暂迁至蒙自,设立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
蒙自,这座地处西南边陲的小城,以其包容和热情,接纳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精英。哥胪士洋行,这座带有异域风情的西式楼房,成为了单身教师和学生的住所;空置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则被用作分校的课室和办公机构。一时间同花易配,原本宁静的小城,因这些师生的到来,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漫步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仿佛能听到当年那激昂的读书声和热烈的讨论声。在这里,大师云集,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等一众学界泰斗,都曾在此留下他们的身影和足迹。闻一多先生住在哥胪士洋行阁楼上,因忧思国事、倾心学问,很少下楼,故而得了个“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然而,他绝非躲在书斋里的老学究,从后来在昆明发生的“一二·一”运动和他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中,便能看出他是一位极具骨气的文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以及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则在他的《蒙自杂记》里,留下了对南湖生活的美好记忆,让后人得以窥见当年师生们的生活点滴。
除了大师们的风采,蒙自分校的学生们也同样闪耀着光芒。爱好文艺的同学们发起成立了南湖诗社,他们以诗为剑,以梦为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用诗歌抒发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憧憬。诗社的活动丰富多彩,出壁报、举行诗歌座谈、邀请教授讲演同花易配,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诗人,也为蒙自这座小城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此外,学生们还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他们开办夜校,教当地的劳苦大众识字读书,宣传抗日思想,教唱爱国歌曲,为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它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不仅为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更在蒙自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文化的种子,让这座小城从此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所传承的“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如今,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已成为人们缅怀历史、追寻先辈足迹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无数游客和学子慕名而来,他们在这里驻足凝望,感受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汲取着前行的力量。而蒙自,这座因西南联大而熠熠生辉的小城,也在岁月的洗礼中,始终坚守着那份对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让西南联大的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熄灭的文化灯塔。
杨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